決戰工業云平臺2.0時代,研華的“產業思維”是什么?

決戰工業云平臺2.0時代,研華的“產業思維”是什么?

工業互聯網的提出,讓在數字化轉型升級中面臨嚴峻考驗的制造業看到了進入下一個快速增長期的希望。同時,也讓不少人嗅到了新的商機。

工信部副部長陳肇雄在10月21日的世界互聯網大會公布數據顯示,僅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成員數量已經超過1300多家。

具體到當下備受關注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陳肇雄指出,“目前,具備一定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平臺數量超過了50個,重點平臺平均工業設備連接數已經突破65萬臺套,工業APP達1950多個,涵蓋細分行業達100多個。”

盡管如此,具體到實際應用實踐中,仍是問題重重。

行業是藍海,工業互聯網也是行業大勢所趨,然而,

“「工業」與「互聯網」如何結合,如何找到真正價值點?

如何提高工業企業對當下數以百計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數以千計的中小型工業互聯網企業的接受度?”

這仍是身處這波大潮中的眾多工業互聯網企業,尤其初創企業面臨的焦慮。

面對這樣的產業焦慮,研華(中國)工業物聯網事業群總經理蔡奇男告訴雷鋒網,“過去的互聯網思維是傳統的IT思維,這一次的工業互聯網不可以完全用互聯網思維來考慮,必須是產業(互聯網)思維。”

對于一家成立35年、尤其專長于工控設備的傳統工業企業,研華同樣極度重視此次工業互聯網帶來的變革與轉型機遇。

當雷鋒網就“研華在工業互聯網的「產業思維」是什么”這一問題,向在研華有超過20年從業經驗的蔡奇男尋求答案時,他告訴雷鋒網:

談及研華對工業互聯網的轉型思考,還要從十年前說起。

決戰工業云平臺2.0時代,研華的“產業思維”是什么?

研華(中國)工業物聯網事業群總經理 蔡奇男

思維轉變一:一款SCADA軟件帶給研華的啟發

2008年,當時在國內工業自動化領域已經名聲在外的研華科技投資了一家工業軟件公司——柏眾公司(Broadwin)。

當年,制造業正享受著自動化為產業帶來的效率提升和價值變現。也是在這一年,在一個實際客戶項目中,長于硬件的研華,在軟件方面遇到了難題。

“當時客戶需要一款SCADA軟件(系統),我們在當時并沒有這樣的軟件,于是我們通過外部投資BroadWinWebAccess,補齊了這塊短板。”蔡奇男回憶道。

SCADA全稱「數據采集監控系統」,這一系統也是當下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中被認為堪比“石油”的“工業數據”的關鍵“中間件”。

在當年,由于這一系統是工業現場設備中的軟體關鍵部分,與此同時,研華在隨后項目中也越來越覺察到這一系統的重要性,因而,對于BroadWinWebAccess投資比重也從最初的10%,逐漸提升到30%、70%,直到2010年,研華完成了對BroadWinWebAccess的100%并購,也就有了之后研華的工業組態軟件WebAccess。

這一SCADA系統不僅為研華帶來了工業設備上的附加值及部分業務支撐外,更多還是思維上的轉變。

十年前的這一軟件布局,加上之后的思維轉變,啟發了研華在2014年開始在工業互聯網進行整體戰略部署,并發布了WISE-PaaS工業物聯網云平臺。

而現今WebAccess正是WISE-PaaS平臺中,關鍵的組成要素之一。

思維轉變二:“2014年,我們感受到了數據的重要性”

2014年,我們開始感受到產業環境的變化,開始看到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這些技術在實際產業中的應用,背后需要以數據為支撐。

回憶起最初針對工業互聯網的實際部署,蔡奇男特別向雷鋒網強調了思維上從重視軟件進一步重視數據的延伸,“2014年,我們感受到了數據的重要性。”

更準確地說,研華這樣的感受來自于產業。

此前,工業數據主要來自于人力統計或現有軟件中的財務數據、客戶數據等,對于現場的一手數據而言,缺乏工具、方法進行獲取。

在現在的一些老舊工廠中,仍然存在大量“啞設備”,這些設備可能是20年前生產的設備,既沒有數據接口,也沒有應用智能化的傳感器,這樣的工業設備如何進行數據采集?

目前,從設備端采用的做法是:通過加裝數據采集器(外掛傳感器)進行數據采集。

這更多是設備廠商的給出的一種思路,雖然是否應該通過外掛傳感器來解決這一問題現在在業內仍頗有爭議,但這樣直接的產品和思路不失為一種經濟型方法,同時也在越來越多的方案中使用。

與此同時,從現場設備看當下數據采集,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碎片化。

半導體、金屬加工、3C電子等各大行業中存在多種設備,例如3C電子行業,其工廠中存在不同廠商的多種設備,現在IT企業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嚴重碎片化的工業現場。

一個企業要向智能化發展,要向智能制造轉型,第一步就是工業現場的數據采集。

蔡奇男告訴雷鋒網。

當站在2014年看未來工業產業發展時,數據的重要性已經逐漸體現,IT、OT融合已經成為趨勢。

IT業者沒有OT,無法產生價值,反之亦然。

對于這次的IT、OT融合之勢,也是此前自動化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大家開始意識到數據對管理、運維而言的巨大價值。

盡管趨勢如此,但在實際項目中,蔡奇男發現,做IT是一群人,做OT的是另一群人。此前,二者間存在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現在,在這之間,大家找到了一個有共通性的元素:數據。

要實現跨產業間的數據互通,實現數據的向上傳輸,自然就需要一個平臺。

于是,2014年,研華推出了自己的工業互聯網平臺WISE-PaaS的第一個版本。

決戰工業云平臺2.0時代,研華的“產業思維”是什么?

WISE-PaaS 1.0版本平臺架構

值得注意的是,當2017年11月21日,工信部發布《工業互聯網平臺白皮書(2017)》時,白皮書中指出“數據是基礎,平臺是核心,應用是關鍵”,再次讓研華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發展思路更加篤定。

關鍵部署:研華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與“朋友圈”

作為工業互聯網的核心,也作為跨越IT、OT之間鴻溝、連通數據的關鍵,工業互聯網平臺近年來迭出不窮。

研華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自2014年發布以來,至今共經歷了四個版本迭代,今年最新發布的WISE-PaaS 4.0平臺架構圖如下圖所示:

決戰工業云平臺2.0時代,研華的“產業思維”是什么?

從圖中可見,前文提到的WebAccess這一研華早早埋下的棋子,仍作為研華在邊緣智能服務的五大智能服務之一。針對這一平臺的關鍵能力,蔡奇男告訴雷鋒網,主要有三個:

  • 第一,在邊緣層的邊緣連接能力;

  • 第二,在PaaS平臺層的數據整合能力;

  • 第三,在應用層的伙伴共創(工業APP)能力。

研華自己會將30%的硬件技術和20%的軟件技術做好,在行業賦能方面,我們通過共創合作,與更多的行業伙伴、軟件開發者、系統集成商一起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研華最新發布的WISE-PaaS 4.0平臺相對于此前的3.0版本而言,在技術架構上做了較大的調整:從此前的Cloud Foundry架構轉向當下更為主流的K8s架構。

兩大架構的最大差異在于,K8S更便于容器化部署,而容器化部署已經成為當下技術部署的主流方向。這樣的技術部署方式也有利于研華側重邊緣側部署的一個整體戰略方向。

智能邊緣計算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藉由這樣的架構升級,我們可能未來會在邊緣側部署一些“邊緣云”;同時,這樣的架構部署也更便于研華跨云平臺的部署(例如某些地區更傾向應用阿里云,某些省份則傾向應用騰訊云)。

在行業賦能方面,研華通過將行業知識軟件模組化(工業APP),沉淀到WISE-PaaS平臺上,最終產生持續價值。也正是藉由這一思路,研華在2017年搭建了類似智能手機上的APP Store的WISE-PaaS Marketplace。

Marketplace,同樣也是當下工業互聯網關鍵玩家都在努力構建的一個生態支點。

此外,據雷鋒網了解,研華還構建了自己的朋友圈——WISE-PaaS合作伙伴聯盟。

研華自2018年提出“共創”模式構建物聯網生態系,已于2018年11月份蘇州的物聯網共創峰會上,展示了其階段性的成果——34個工業APP整體解決方案。據悉,目前研華已在智能工廠、智慧水務、城市云、智能零售、智慧醫院、新能源等多個場景鏈接到合作伙伴,并已有160多家伙伴加入其WISE-PaaS聯盟,預計2021年可達成全球1000家以上。

那些年,研華做工業互聯網遇到的難題

2014年至今,經過這五年的時間,研華在工業互聯網逐漸摸索、搭建自己的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

再看當下的研華,已經從最初的傳統工業設備廠商,發展為軟硬一體的物聯網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通過在軟件方面的投資和建設,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大力發展工業APP,基于邊緣設備能力,加緊布局工業互聯網版圖。

決戰工業云平臺2.0時代,研華的“產業思維”是什么?

也是在這五年時間里,研華在工業互聯網摸索過程中,實際項目的落地中遇到不少難題,蔡奇男告訴雷鋒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個:

第一,人才短缺。由于平臺技術跨度很大(包括IT、OT兩大類),從底層自動化設備的數據采集,到數據庫、通信,對于傳統廠商而言,他們的過去人才比較單一,很少有公司有這樣的全面人才,在很多公司進行項目推進時,經常需要通過董事長牽頭,召集公司IT主管、OT主管共同商討。

第二,設備老舊且種類繁多,如何實現設備的快速聯網,獲取設備數據是最大的挑戰。

第三,數據采集之后,面對復雜的海量數據,如何挖掘出有效且有價值的數據,也是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

蔡奇男特別提到,“很多人覺得智能制造一定要應用高端設備,我們認為當下關鍵在于不更換大部分(90%)設備情況下進行智能化升級。”

研華這一方法,同時也代表了一部分設備廠商做工業互聯網的的思路,這樣的思路同時也延伸出其對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商業模式的思考。

當下工業互聯網平臺不盈利是普遍現狀,為什么不盈利?

蔡奇男告訴雷鋒網:

依照我們最近一段時間的分析,客觀而言,單純依靠平臺很難實現盈利,更多應該依靠平臺衍生價值來實現盈利。

研華更多考慮通過平臺向上賦能集成商伙伴同時,向下提升硬件價值來實現盈利。

下一步計劃:PaaS平臺的融通

從研華的工業互聯網整體布局來看,雷鋒網看到,其正在織起一張生態大網:關鍵能力布局在邊緣層/現場設備層;通過搭建平臺,將IT、OT兩層數據進行打通;IT層能力更多通過生態伙伴進行“共創”。

針對工業互聯網平臺部署,蔡奇男告訴雷鋒網,研華通過采用開源軟件,得以應用不同領域的專業軟件,讓數據在不同開發環境中串聯起來,在結合產業應用場景中,實現數據采集、數據融合、數據應用。

“當下在應用工業互聯網時,并不需要太多AI技術就可以極大提高生產效率。”蔡奇男特別提到。

在研華的昆山工廠中,實際上只應用了一兩個AI模型,更多只是靠將此前不可見的數據實現數據可視化,并以圖表形式呈現出來,再加上管理者的管理經驗,就已經實現百分之七八十的價值提升。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深入應用,將會產生更大價值。

決戰工業云平臺2.0時代,研華的“產業思維”是什么?

研華昆山工廠

此外,蔡奇男向雷鋒網透露,研華目前正在推動與其他PaaS平臺進行打通. 工業物聯網的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若能部分開放,甚至與其他PaaS平臺互通、共享部分技術模塊,將促使工業APP開發者擁有更多的工具選擇,進而設計更符合工業應用場景的解決方案,以加速推動產業轉型與進化。“現在這個計劃剛剛啟動,第一階段應該會首先與三到五家平臺實現打通。”

大浪淘沙將至,2.0時代的決戰關鍵

“今年工業互聯網平臺型企業已經超過400家,預計未來兩到三年會淘汰一大半玩家,可以說,今年、明年將是整個行業的一個大浪淘沙期,”對于當下工業互聯網發展形式,蔡奇男站在產業角度上給出了自己的判斷。

未來兩到三年將會進入工業云平臺2.0時代,1.0時代已經出現了400多家工業互聯網平臺,2.0時代將會剩余100家、甚至20家都有可能,而2.0時代的決戰點將會是“伙伴”、“生態”。

決戰工業云平臺2.0時代,研華的“產業思維”是什么?

蔡奇男,1995年加入研華科技,歷任臺灣研華科技業務工程師、業務副理、業務經理和業務總監,2009年升任工業自動化事業群中國區總經理, 2016年接任工業物聯網事業群中國區總經理,負責推動以軟件為核心的自動化整體應用方案和垂直行業深耕戰略。現負責智能制造、智能裝備、電力與能源、工業物聯網等行業提供專業優質服務、性能卓越的整體解決方案,大力推行系統整合伙伴聯盟生態體系。

作為雷鋒網11月22日深圳《2019全球AIoT產業·智能制造峰會》特邀嘉賓,蔡奇男先生將在大會上發表重要演講。決戰工業云平臺2.0時代,研華的“產業思維”是什么?

推薦